我与江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汉区作为汉口的杰出代表,在我眼里,她是最能代表武汉这座城市性格的,这座城市的精神被官方定义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但我对这座城市的精神有着另一种理解——不服输的精神,正是这种追求卓越而不服输的精神,才使得武汉这座城市历经百年风雨而更加靓丽。
夜晚漫步汉口江滩,凉爽的江风吹着行人格外熨贴,树上的叶子白天被太阳晒得耷拉下脑袋,此时也在晚风中对着过往行人诉说着这个城市的落寞与繁华。抬头望望不远处的一排排租界建筑,仿佛这个城市才刚刚从近代的硝烟炮火中走来,君不见当年北伐战争,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多少荆楚儿女血撒江城;君不见当年武汉会战,为了抵御外侮,多少中华儿女殊死抵抗,尽管当年武汉沦陷,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依然在这里反抗侵略,直到战争的最后胜利,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灯火通明的游船把江面映得五彩斑斓,游客们看着两岸的江景,游目骋怀,很多打着赤膊的市民在江堤上漫步,手里摇着蒲扇,和家人唠唠嗑,不时还搞出一句“汉骂”,但是对方却不生气,也还了一句,或许这就是武汉人骨子里流淌着的“码头文化”——耿直爽快。当年著名的四大古镇,汉口得其一,江汉区靠近长江,在现代交通还不发达的古代,水运是重要的物流渠道,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得地利多矣!于是乎,长江边上有了一个个码头,既有货运也有客运,江汉区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之所以名扬天下,正是因为其有着便捷的水路交通,可以遥想当年,码头上商旅云集,街市上南来北往的商人、手艺人和谋生者操着南腔北调,讨价还价,而后运货返程。“商人重利轻别离”,若是有人不讲信誉,恃强凌弱,码头上的营生者可不答应,一声吼“搞摩斯”震得对方胆寒,因此这里也有“南蛮”之称,自古武汉便有“不服周”的传统,血脉传承,武汉人的正义感并未因身处秀丽江河湖畔而弱化,却渗透到武汉人的血液中,形成了这座城市的特有性格。
隔江相望,这座城市的名片——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巍然屹立。多少墨客骚人在此驻足,有借景抒情者,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有惜别友人者,如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它没有滕王阁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快意,亦没有岳阳楼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他更多地具有“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惜别与长情,黄鹤楼上往江汉区与硚口的方向望去,可以看到一股清澈的河水缓缓注入,如果长江进入汛期,河水有些混浊,那么清澈的汉江注入,我们就可以看到两江交汇的生动场面,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这座城市的包容,不论是南来北往的商贾、文人抑或贩夫走卒,就连大自然也有意让她的心胸变得开阔,难怪唐人宋之问回到故乡写了首《渡汉江》,诗中写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故乡之美,故乡之情竟让归人情怯!
王维的诗被赞为诗中有画,我想如果这景不美,诗人也无法用生花妙笔勾勒出如诗的画卷,也难怪近代大家王国维说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江汉的情语不独沿江一带,把目光拉回北方,在江汉区与东西湖区交界的地方有一条长堤,名曰张公堤,此张公正是晚清维新派领袖之一的张之洞,当年名噪一时的汉阳铁厂乃张公一首操办,预计明年竣工的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的胜景之一据说正是张公阁。湖广总督张之洞督鄂期间还是很深得民心的,他以开放的心态,治学治军治产,武汉大学、湖北新军以及汉阳铁厂,武汉作为首义之城,张公功不可没!在江汉区鄱阳街有一个不起眼的二层小楼,别看他十分低调,对于整个中国革命史却举足轻重,没错!这座小楼便是中共八七会议旧址,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会议也同时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江汉区所在的汉口,以其包容的心态,不屈的韧劲,推动着中国革命不断前进。毛泽东同志酷爱畅游长江,写过诗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当是武汉文化,汉口文化,江汉文化之写照!
武汉是一座不缺历史的城市,当年“大汉口”与“大上海”齐名,在我看来,汉口江滩一点不输上海的外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文的交流,正在给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增加了更加厚重的底蕴。作为中部崛起的龙头老大,它将朝着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不断前进,李克强总理谈到中国改革时谈到“发展仍是解决我国问题的关键”,江汉区作为武汉的金融和服务中心,推动经济发展,谋求人民幸福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远处的汽笛已经拉响,武汉人民正以追求卓越的不服输精神,满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抱负,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