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确保立案登记制改革开好局、起好步

2015-06-01 09:15

   

下好先手棋  打好主动仗

确保立案登记制改革开好局、起好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后,我院根据上级法院的具体部署,迅速行动、大胆探索,积极为立案登记制改革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调研准备、能力准备和物资准备,为立案登记制改革打牢根基;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创建“立案登记+”模式,全面协同提升司法为民工作水平;开展以民商事案件为重点的立案登记配套机制改革试点,为立案登记制正式全面实施开好局、起好步,有效回应社会期待和群众需求。

直面形势:凝聚共识夯根基

面对立案登记制改革的趋势,我院党组一班人通过多次集中学习,充分认识到立案登记制改革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是践行司法为民的重大举措,是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环节,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不等不靠,积极开展思考与探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立案登记制改革领导小组,及时向区委领导进行汇报,区委书记李强、区委副书记、区委政法委书记殷玉梅分别到我院诉讼服务中心视察指导工作,对立案登记制改革给于极大关注和支持。多次召开立案登记制改革工作专题会议,制定实施方案,对立案登记和相关工作进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一是广泛发动。层层组织召开院党组会、院长办公会、中层干部会、庭务会,学习传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立案登记制改革的相关要求、最高人民法院的改革意见和全国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视频会议精神,组织开展“立案登记制度改革·怎么看”、“立案登记制度改革·怎么干”等系列讨论,引导干警正确面对因立案登记制改革实施所面临的案件数量增多、审判执行压力增大、信访化解任务加重等一些不确定的新情况、新问题,消除部分干警存在的立案恐慌、审判恐慌,帮助干警树立迎难而上的勇气,增强积极应对的信心,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要求和最高法院的部署上来。二是积极调研。组织开展2012-2014年案件数量类型变化的审判运行态势分析、长期未结案件成因分析,对2013-2014年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快审速裁等审判机制运行情况进行专项调研,并由院领导带队多次深入武汉市民中心等大型公共服务场所,实地考察硬件建设、服务模式。通过数据统计、专项调研和实证分析,在遵循司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司法智慧,从大局着眼科学研判立案登记制改革对法院工作产生的影响,从微观入手总结学习借鉴有益经验,有针对性地创新工作方法,既有效打破影响立案登记制改革的瓶颈,又有效防范因应对不力导致审判秩序混乱。三是全面培训。及时组织干警深入学习立案登记制改革文件精神,明确改革要旨、改革主要内容和要求。召开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及最新司法解释学习座谈会,组织民商事案件快审速裁工作经验交流,开展简化庭审方式、简化裁判文书工作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帮助干警适应立案登记制改革的形势要求,改善知识结构,做好能力储备。四是抓好基础建设。为进一步提升我院“4+4+2+1”诉讼服务功能,院领导多次带领相关职能部门到诉讼服务中心现场调研指导,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增设排队取号机和服务评价器,在导诉、事务办理等服务功能区和电子查询屏、银行转账机等服务设备上进一步明确标识,完善诉讼服务大厅和法庭分布示意图,确保群众办事方便。健全鉴定、评估和事务办理等网上平台,设立开庭案件信息电子显示屏,实行诉讼服务大厅wifi网络全覆盖、宣传资料全上架,改建院(庭)领导接访室,使人民群众在诉讼服务中心真正感受到司法便民、司法利民。

精心谋划:健全机制创模式

在秉承“既要确保当事人依法行使诉权,又要确保纠纷高效处理”的理念下,以立案登记制改革为重点,大力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探索提出“立案登记+”模式,不断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健全诉前调解、案件分流、小额诉讼、网络办案工作机制,确保既开好门又办好事。一是立案登记+精细服务。为给来院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我院以立案登记为重点,进一步明确各项诉讼服务具体内容。规范立案登记“出具立案登记收件表”、“出具一次性告知书”、“指导当事人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送达地址申报书”等八个具体服务项目,对诉前调解、事务办理、信息服务、法律援助、信访及监察接待等十大服务内容共计列出91项服务清单,将服务清单制成幻灯片在诉讼服务中心大厅滚动播出,并对服务清单进行公开承诺。二是立案登记+诉前调解。为积极应对立案登记制改革后法院案多人少矛盾将更加突出的严峻形势,我院及时拓展诉前调解职能,将诉前调解工作定位于既对外服务群众,快捷化解纠纷,又对内服务审判,主动为审判工作减负。在继续坚持全面开展诉前调解,多元化解决纷争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涉及案件各方当事人身份的核实、送达地址的确认等事务性工作的开展以及案件的繁简分流,并填写《诉前调解工作登记表》。对于因诸多原因调解未成的案件,及时进行繁简分流,依照法律相关规定和上级法院改革相关精神,将案件进行小额诉讼案件、速裁案件、常规案件(上述两种情形之外的其他应适用简易程序、普通程序的民商事案件)的分类,再交由小额速裁团队、快审速裁法官和相关业务庭分别办理。在案件办理中,各办案主体依据各类案件特点,依法创新文书送达、庭审程序、文书样式,有效实现简案快办、繁案精审。进一步推广道路交通事故“四位一体”多元化纠纷调处工作机制,组建医疗纠纷巡回审判点,积极开展诉前调解,有效应对医患纠纷不断攀升的现状。三是立案登记+小额诉讼。在诉讼服务中心组建小额速裁团队,多次召开小额诉讼工作推进会,明确小额诉讼案件办理规程,对办理小额诉讼案件推行“三简原则”,即简便送达(采取电话、短信、传真等简便灵活方式传唤当事人)、简化庭审(采取要素逐项审理等简便方式庭审)、简化文书(采取令状式等文书样式),努力为当事人提供纠纷处理的快车道。四是立案登记+网络办案。为进一步方便当事人参与诉讼,我院积极探索网络送达、网络调解。开通法院短信平台、法院邮箱、微信等网上送达平台,积极推进电子送达、远程调解。根据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和司法解释,我院将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起诉状以及除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以外的法律文书、相关材料纳入电子送达范围,全面规范电子送达告知、电子送达诉讼文书确认等相关操作流程。对网上送达过程实行全程录像,确保网上送达合法有效。网络传输的“指尖办公”,有效缓解了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纠纷案件常因被告方人户分离造成的送达难、调解难等问题,使审判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大胆实践:先行先试探新路

4月1日起,我院以民商事案件为重点的立案登记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一是变“立案审查”为“立案登记”。成立由3名立案庭法官组成的立案登记组,制作《口头起诉登记表》、《立案材料收件表》、《补正起诉材料通知书》(一次性告知)等立案登记文书样式,全面规范各类案件的立案登记、信息录入、分案移送等工作,依法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办理诉讼费缓减免有关手续。4月份共发放民商事《立案登记收件表》340 份、《补正起诉材料通知书》10份,当场立案330 件。二是开展“立案+”模式试运行。4月份受理的民商事案件中,诉前调解组电话联系当事人535 人次,已确认被告送达地址的267案,在5起被告下落不明案件中,经法律释明,原告暂不起诉的2起。诉前调解结案 11件。对319起民商事案件进行繁简分流,4月份审结的民商事案件中,小额诉讼案件 8件,速裁案件30件。其中审结的8起小额诉讼案件,均系当庭处置,当庭调解6件,当庭调解并履行完毕2件,当庭宣判1件,平均审理天数5天。在一起利用淘宝网店售卖假冒“泸州老窖”假酒的案件中,居住在北京的被告收到我院通过“阿里旺旺”发送的立案通知、起诉状副本等电子文本后,主动联系承办法官,促进该案迅速和解。精细服务、诉前调解、小额诉讼、网络办案等各项工作机制的协同运作,使我院立案登记制改革试点工作成效初显。三是抓住契机乘势推进。我院党组高度重视5月1日起全国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的全面实施,积极做好最高人民法院5月4日组织的视频迎检工作,将此项工作既当做是对我院前期立案登记制改革试点运行情况的一次检阅,又将之作为我院立案登记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有利契机。为做好迎检工作,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工作预案,组织立案登记人员开展最高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及相关文件的再学习、再培训,完善群众书写台上民商事、行政诉讼样本,制作立案登记新规定的宣传展牌,将登记立案范围等内容制成温馨提示手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立案登记制改革的宣传,同时增加警力,加大对立案登记窗口等诉讼服务岗位的司法作风纪律巡查,确保诉讼服务有序开展。5月4日,我院院长带领班子成员通过监控视频、现场巡视等方式进行督导。当日我院共接待立案40件,当场登记立案 38件,其中民商事案件23件、行政案件10件,执行案件4件、申诉案件1件,发放《补正起诉材料通知书》2份,接待立案咨询群众17人(次),办理法官约见等事务50起,立案登记及各项诉讼服务工作平稳有序,未发生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