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汉法院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护航百企”活动,聚焦企业知识产权纠纷痛点,主动靠前服务,着力破解企业知识产权纠纷的“堵点”“难点”,以务实举措激活辖区企业的创新动能。
日前,针对武汉某企业涉及的多起著作权转让合同纠纷系列案,江汉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团队前移服务关口,深入企业开展调解,以司法实践为活动注入鲜活动能。
该批系列案件源于企业与原告李某在合同履行中的分歧。因该企业未及时支付原告李某6首音乐作品著作权收益,原告李某将该企业诉至法院。承办法官阅卷后发现,这6起案件事实关联紧密、原告诉求相似,“案件事实并不复杂,双方存在合作基础,简单判决可能加剧双方对立情绪,不如寻找办法解开双方心结”。
收到案件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逐卷梳理合同条款、核对作品授权文件,理清核心争议,并分别与双方电话沟通初步诉求,提前预判调解突破口。但李某非常不满被告企业长期拖欠其所得收益分成,态度十分坚决,“我不接受任何调解,必须判决!”
因双方不愿意对话,承办法官一边电话沟通的同时,一边加速安排开庭审理,给双方都吃下一颗“定心丸”。
经过开庭审理,双方各自的不满都摆到了台面上,案件焦点也逐步分晓。承办法官趁热打铁把重心放在了对李某的沟通上。连续一周,法官都在下班后如期与李某通话,起初,李某满是怨气,常常打断沟通,法官始终耐心倾听。
“您是行业里的佼佼者,被告也是行业头部企业,手握丰富的音乐推广、商用授权的资源,咱们这个案子判起来快,但商业合作既要讲法,也要讲情,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次又一次的耐心劝说,法理与情理的双重疏导,终于打动了李某,他从最初的坚决拒绝,到态度逐渐松动,最终同意与被告协商调解。
抓住这个机会,以“知识产权护航百企”活动为契机,江汉法院知识产权团队带着“问题”走访了被告企业,在了解企业经营模式以及对法院的工作建议后,与企业相关负责人、法务人员围坐一堂,详听争议经过。
“其实我们对支付李某的版权收益费是没有异议的,主要原因在于前期我们所属企业内部结算流程尚未办理完毕,因此未能及时向李某支付收益费。双方合作多年一直很顺利,我们企业本身也不想因为诉讼影响双方未来的合作和发展。”企业法务告诉承办法官。
既然双方目前只对金额存在争议,承办法官决定“分头击破”。一方面,依据双方合同内容逐条向原告明确其收益核算依据,并结合同类案件判决标准降低原告预期;另一方面,给企业讲明败诉风险及案件判决的社会效果,引导其主动拿出履行诚意。
这场上门“谈心”的效果立竿见影。次日,好消息便接踵而至,被告企业希望在法院主持下与原告李某友好协商,并表示其愿意调整金额,还提出可以额外延长李某的版权授权期,以此弥补逾期支付的影响。
当即,承办法官致电原告李某,李某见企业诚意十足,不仅认可了企业所提出的调解金额,也欣然接受了其提出的延长版权授权期的调解方案。
第二天,首起案件调解成功,被告企业即时履行。在首起案件达成调解的带动下,双方的10余起案件均顺利达成调解协议,且全部履行到位。
11月12日下午6点钟,承办法官的办公室的电话再次想起,这次是被告企业主动来电,“原本以为要打一场持久战,现在10件案子一起了了,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
带着具体问题走访企业,让“知识产权护航百企”活动与司法审判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在解决当事人实际诉求中,为活动注入了全新生机与强劲动能。
11月14日,江汉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团队带着“新问题”,迈出了走访下一家企业的脚步,让这场精准护航的行为持续走深走实……